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天瑞地安资讯网_保定站长网 (https://www.52baoding.com/)-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服务器 > 安全 > 正文

为什么一家传统券商选择将交易系统容器化?

发布时间:2021-01-08 08:35:15 所属栏目:安全 来源:网络整理
导读:《为什么一家传统券商选择将交易系统容器化?》要点: 本文介绍了为什么一家传统券商选择将交易系统容器化?,希望对您有用。如果有疑问,可以联系我们。 交易系统是命根子,为什么这家传统券商选择将其全部容器化?本文根据梁启鸿在InfoQ举办的CNUTCon2016全

不可否定,这些“套路”在以往的时代可能是最佳实践,也体现了一个IT组织的管理水平.但是毫无疑问,这样研发、运维和管理的系统,是一个典型的“脆弱系统”,它依赖于很多的技术、工具、环境、流程、纪律、管理制度、组织结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轻重不一的各种问题.

最重要一点,这样的系统,厌恶变化、喜好稳定,无法在一个“只有变化才是唯一不变”(并且是变化越来越频繁)的世界里强韧存活,更无所谓拥抱变化而生长.

强韧类的技术系统,情况要好的多,起码能“响应”变化(如后文所论述).但是注意,在塔勒布的定义里,“强韧”并非“脆弱”的反面,“强韧系统”只是能相对健壮的对抗更大的压力、更苛刻的环境,它并不能从变化、不确定中获益.

“脆弱”的反面,塔勒布在现有语言里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词语,所以他发明了一个新概念,“反脆弱”(Anti-Fragile).问题是,接受“变化是一种常态”、拥抱变化并从中获益的“反脆弱”的技术系统,能被构建出来吗?

云计算的出现,有利于帮助IT构建强韧系统,并且让“反脆弱”系统成为可能.其最根本原因在于,云计算本身是机房物理设施数字化的过程,如上文所述,数字世界的黑天鹅 – 微秒、纳秒内发生的极端事件,只能通过数字化手段才能高效解决.

伴随云计算出现的是DCOS(Data Center Operating System)、APM(Application Performance Monitoring)、Infrastructure As Code(基础设施即代码、可编程运维、可编程基础设施……)、DevOps等等技术方案、技术产品、技术理念和方法论.这些都是构建强韧系统的有力武器,而在云计算时代之前,它们严格意义上不曾存在过.

云计算也许是目前为止对于证券交易系统、甚至对于更广义的金融技术系统而言最适合应对黑天鹅的技术手段.监管机构不应该见到“云”字就敏感的与“公有云”、信息安全、交易可监管性等问题联系起来;金融机构则需要与时俱进的学习掌握“云化”的技术手段、架构思维 – 至于系统是运行在公有云、私有云还是混合云,都已经是另一个故事.

容器技术的救赎

云计算,其中一个最基本目的,是计算资源的集合管理与使用.其实IT界在计算资源的集合使用方面,过去20年起码尝试过三次:

  • 90年代中后期,出现网格计算(Grid Computing),用于蛋白质折叠、金融模型、地震模拟、气候模型方面的应用.
  • 本世纪初,出现效用计算(Utility Computing)- 推行运算资源按需调用(On-demand)、效用计费(Utility billing)、订户模式(Subscription model)的概念.IBM、HP、Sun这些IT公司都尝试推动过这个领域的解决方案,虽然成效不彰.
  • 10年前,亚马逊AWS发布,算是云计算的标志性事件.云计算覆盖含义更广,网格计算可以是云计算平台上的一类应用,而效用计算则可以被视为云计算服务商所采用的商业模式.

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出现后,这些技术逐渐变身“事务型内存数据库”、“内存网格”(in-memory data-grid)、“流式计算平台”(stream processing)等,然总体来说变的越来越小众.

无论如何,这些技术在云计算出现前已经帮助华尔街机构掌握了计算资源集合运用、分布式架构的一些理念和思维.而国内证券界甚至金融业IT总体来说,对这类技术是相当陌生的.

就对标华尔街同行的证券业IT而言,可以说基本上错过了上述计算资源集合应用的三个浪潮.云计算兴起后,OpenStack之类的技术在证券IT甚至金融界的成功落地、大规模采用的案例极其罕有(如果有的话).

即便是近年来互联网云服务商兴起,部分金融机构因为试水互联网金融而开始使用公有云,很大程度上使用方式也不过是使用了一些虚拟机运行一些互联网边缘(Edge)服务.

然而这个时代有趣的地方在于,一些新技术的出现可以让“弯道超车”、“后发制人”成为可能 – 上一个阶段错过了一些东西,但是也可能下一个阶段少了很多历史包袱从而可以轻易跳进最新的技术世代.容器,恰好就是这么一种技术 – 假如你能把握的话.

在英语里,“容器”、“集装箱”、“货柜”都是同一个字 – Container.容器技术之于软件业,很有可能可以类比集装箱对运输业的巨大影响.

实际上,确实有人想过把整个机房放在集装箱里,例如2006年Sun Microsystems推出的Project Blackbox——刚好是亚马逊发布AWS的同一年.但这个集装箱是钢铁的、有物理形体的、重量以吨为单位的;而其中的内容,自然也是各种物理的服务器、网络设备、发电机.那一年,可能谁也没有想到,10年后有一种“数字化”的虚拟集装箱大行其道.

(编辑:天瑞地安资讯网_保定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